栏目页配图

急性鼻炎

简介

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的急性炎性疾病,又称为“感冒、“伤风”。症状包括鼻塞、流涕、发热等,病程通常在7~10天。

200种以上的病毒和急性鼻炎相关。四季均可发病,冬季更为多见。

急性鼻炎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,全球各国均有发病。成人通常平均每年感染2~5次,儿童每年可发病6~10次(学龄儿童平均高达每年12次)。而由于免疫系统的退化,老年人每年的发病率有所上升。

病因

致病微生物为病毒。

各种呼吸道病毒均可引致本病,鼻病毒最为常见,其为一种小核糖核酸病毒,已发现99种血清型。流感和副流感病毒,冠状病毒以及腺病毒也很常见,此外,尚有肠病毒、呼吸合胞病毒等。其中,由肠病毒引起的潜伏期最短,鼻病毒、呼吸合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潜伏期较长。呼吸合胞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倾向于缺乏免疫性,以致一生中反复感染,鼻病毒、肠病毒、腺病毒可产生较长时期的免疫力。

当机体由于各种诱因而致抵抗力下降,鼻黏膜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,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而侵入机体,原已潜伏于上呼吸道的细菌也生长繁殖,毒力增强,使本病在原发的病毒感染的基础上,合并细菌性继发感染,如链球菌,葡萄球菌,肺炎球菌,流感杆菌和卡他球菌等 。

症状

潜伏期1~3天。整个病程可分为3期:

  • 前驱期:数小时或1~2天。鼻内有干燥、灼热感或异物感,痒感,少数患者眼结膜亦有异物感,患者畏寒,全身不适。鼻黏膜充血,干燥。
  • 卡他期:为2~7天。此期出现鼻塞,逐渐加重,频频打喷嚏,流清水样鼻涕伴嗅觉减退,说话时有闭塞性鼻音,还可能出现鼻出血;同时全身症状达高峰,如发热(大多为低热),倦怠,食欲减退及头痛等,如并发急性鼻窦炎则头痛加重。鼻黏膜弥漫性出血,肿胀,鼻道或鼻腔底充满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。由于大量分泌物刺激和炎性刺激反应,鼻前庭可发生红肿,皲裂。
  • 恢复期:清鼻涕减少,逐渐变为黏液脓性,合并细菌感染时,鼻涕变为脓性,全身症状逐渐减轻。如无并发症,7~10天后痊愈。而鼻黏膜的纤毛输送功能一般在8周左右方能完全恢复。
    由于每次致病病毒的种类及其亚型不同,以及机体免疫功能和患者年龄的影响,本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同。即使在同一亚种的病毒,其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亦不尽一致,即使在同一家庭成员中也有明显差异。
    小儿体内缺乏各种致病病毒的相关抗体,易患本病。小儿患病时,全身症状较成人严重,多有发热,倦怠,甚至高烧,惊厥。常伴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,如呕吐,腹泻等。合并腺样体肥大时,鼻塞比一般重,妨碍吮奶,患儿哭闹不已。

预防

诊断

检查

  • 两侧鼻孔是否有破损、结痂、肿瘤或存在其他异物的现象。
  • 检查鼻中隔,检查鼻中隔是否出现糜烂或严重鼻中隔完全畸形的现象。
  • 观察鼻腔内鼻黏膜是否充血、肿胀或鼻甲肥厚,鼻甲是否充血、肥大增生或鼻息肉者。
  • 鼻腔内是否出现分泌物或分泌物的颜色、性质等部位的病变。
  • 鼻后孔、鼻咽镜、鼻分泌物的检查。

诊断

  • 发病前可能有接触急性鼻炎患者、受凉、过度疲劳等病史。
  • 自觉咽干、四肢倦怠、头胀痛、发热及全身不适。
  • 鼻内干燥、烧灼和发痒感。打喷嚏,流大量清涕,鼻塞,嗅觉减退。
  • 鼻黏膜弥漫充血肿胀,有大量水样或其他样分泌物(后期可为脓性)。

治疗

急性鼻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病程为7~10日。尚没有可直接治愈的药物,主要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,并注意预防并发症。

全身治疗

大量饮水,饮食清淡,疏通大便,注意休息。

  • 早期用发汗疗法:可减轻症状,缩短病程。
  • 解热镇痛药:阿司匹林、对乙酰氨基酚等。
  • 中成药:疏风解表驱邪为主。
  • 抗病毒药物: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。
  • 抗菌药物: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可疑并发症时,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治疗。

局部治疗

  • 减充血剂喷鼻,可以减轻黏膜充血、肿胀而减轻鼻塞,改善引流,小儿用药浓度适当降低。减充血剂的使用应在1周以内。
  • 对于发热的患者给予冰袋物理降温。呕吐及腹泻患者给予止吐及止泻药物治疗,注意维持水盐及电解质平衡。

对症治疗

对于发热的患者给予冰袋物理降温。呕吐及腹泻患者给予止吐及止泻药物治疗,注意维持水盐及电解质平衡。

就医前的准备

热线电话:0536-2100120 在线客服
0536-2100120